選 擇
/川
我覺察到在華人社會中一個既有趣但卻又令人煩惱的社交現象,就是當一班
朋友要在一起到餐館吃飯的時候,差不多每次都要為所選擇的地點和菜色彼
此「推讓」一番。結果花了半天時間,答案此終不外是「不知道」、「無所
謂」、「隨便」、「千猜」、「求其」、「是但」......。
這現象可能是受了中國五千年知書達禮的文化傳統所影響,其目的乃為了保
持人際關係的和諧共處,因此便以禮相待,互相尊重。然而,若從另一個角
度去瞭解的話,我個人卻認為,這正是反映出一般人逃避選擇的心態,及推
卸責任的藉口。
小孩子似乎永遠沒有此類煩惱。尤其是對吃的選擇,他們的答案總是快捷、
坦率、真誠:「爸爸,我要去麥當奴吃漢堡飽!」可惜父母通常都會「否決」
孩子這樣的提議:「漢堡飽有甚麼好吃,今天我們去飲茶。」其實,父母這
樣的想法,卻是無意中錯過了一個教導孩子的好機會。另一方面,孩子亦很
快就會學到,原來在某些情況之下,明智之舉就是避免做任何選擇,以免自
討無趣。
能夠學會有勇氣地去做出選擇是很重要的。當然,選擇的過程是不能馬虎、
草草了事的,反倒要有智慧。然而,選擇的過程與選擇的權利卻是兩回事。
前者必須要加以學習,而後者卻要被受尊重。選擇的結果未必是絕對正確,
但若因害怕選擇錯誤而放棄選擇,其後果卻會是產生更大的錯誤。
現代人似乎非常害怕做選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最常聽見的「解釋」
及「辯護」理由。年青人尤以為甚,他們的服裝打扮、髮型頭飾,甚至電話
文具、雜誌電影,都要一窩蜂去「追上潮流」。在此種流行文化的衝擊下,
為了「不甘後人」,「不落伍」,他們不敢去抗拒,只有隨波逐流,過著一
個妥協的生活,喪失了自我。我又注意到一般由中港台來的留學生,在學校
的討論會中,明顯地鮮有發問或發表意見,大部份只會默不作聲。非因他們
的英語程度差,而是避免表態,以免出錯,但求明哲保身。
我並非鼓吹年青人要過一種「標奇立異」的生活,或故意與社會作對,唱反
調。我乃是要強調,每一個人都可以和應該為自己選擇該行的路,所以,沒
有「跟風」的必要。當然,任何一個選擇必定帶有其後果和代價,由當事人
承擔。因此,在學習選擇的時候,要同時學習為所做的決定負起責任。「如
何做選擇」誠然是人生中一門重要的學問。
名作家楊牧谷博士說:「一個行為因有選擇才有價值。」不單如此,我認為,
人因有選擇,才有尊嚴可言。在極權的國家中,人民就是缺少了這份尊嚴,
因為他們的選擇權利被剝奪了。
「選擇」本身正表示著個人持有的立場和原則,及其對事物的看法。其次,
它更代表了一個人的人格。一個不做選擇的人,事實上他已經做了一個選擇,
就是一個不選擇的選擇,或是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我覺得,這樣的人最可
悲,因他永遠都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耶穌一生為了要完成拯救世人的工作,選擇了一條困苦難行的路。他深知道
自己所決定的會招來殺身之災,甚至連他的門徒都勸他逃避。然而,他卻堅
持所選擇的,捨身取義。
最近讀到一篇有關鼓勵人做出選擇的文章,甚具啟發性:
你雖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卻可以控制它的寬度;
你雖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卻可以改變心情;
你雖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卻可以展開笑容;
你雖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卻可以掌握自己;
你雖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卻可以利用今天;
你雖不能樣樣勝利,但你卻可以事事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