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ome Page | Issue 180 Table of Contents |
Contact Us | Publisher | Feedback | Subscription |
| 头页 | 本期目彔 | 联絡 | 出版社 | 迴响 | 订阅 | |
|
Steering is published monthly by Overseas Evangelical Mission, Copyright 2000 導向月刊 第180期(8/2000) 第33页 |
||||||
/川
语云:「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因此无论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皆在姓名。中国有百家姓,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因历史时空的变迁,已屡有迁异,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为此不妨先谈谈中国姓氏的来源:
今日常见的姓,大致有几个出处:首先,很多是古代的国名,如周、吴、郑、蔡、宋、齐、梁、陈......顾名思义,一望可知。有的是字体到后来变型,如郭与虢原属一字;曾、朱却是原有一个邑旁(即鄫、邾两国的后人)。不但古国,自从开通西域后,西域各国人归化中国,也以国名为姓,如康居国的姓康,月支国的姓支。
其次,是以祖先的名或字为姓(所谓姓氏,藉以表示氏族),比如姓张的出于周初的张仲;孔子的姓,由于他的祖先叫孔父(其父为叔梁纥)。春秋时,列国君王皆有谥号,某公的子孙,即以其谥号为姓;穆公的子孙姓穆;戴公的子孙姓戴。
再其次,是以职业为姓了。由于古代的职业是世代相袭,如管仓的姓仓,制陶的姓陶;曾任某官职的,也以此为姓,所以有司马、司徒、司空;而尉、帅、上官这类的姓,也是出于官名。
有些姓氏,在古代常见,而后世式微。例如南北朝时代的桓、庾二姓是望族,到唐代却已不常见。还有一些姓,在古代是冷僻的,今日却是大姓,如林、洪等。
姓刘的,如今比比皆是,但在刘邦建国之前,这姓比较罕见。左传虽有涉及刘氏的来源,但有学者认为应是刘歆的伪造。反之,姓王的在秦汉以后特别多,原因是在「六王毕,四海一」之后,诸侯的子孙都自名王子王孙,所以演变为普遍的一个姓,令人无法辨明其为何国的后代了。
五胡乱华后外来的胡姓也来凑热闹了。尤以双姓为多,如拓跋、慕容、独孤等,这在金庸小说中的慕容博、复父子,独孤求败等已是耳熟能详。但单姓的如于、窦、萧却和中国原有的混淆了。拓跋一度曾改姓元,直到唐宋亦然;但明太祖不喜欢元朝,人们便纷纷地改姓,所以明、清两朝之后,元姓颇为少见,影响所及,如胡姓的宇文,尉迟之类,也少有人用,故日渐式微了。
另一个改姓的原因,是避帝王的讳。例如姓庄的改姓严,姓贺的改姓庆。文彦博本来就是姓敬的。还有一种双姓,是孤子兼嗣两家,像姓陆贾的便是。
令中文老师大皱眉头的是姓费的、姓宓的、姓任的后代都走了音,除了姓任(二声)的勉强转为四声还差不多,费(音秘)祎─变成「废」玉清,宓(音福)领事变成「密」老板,如此以讹传讹,将错就错,老祖宗听到怕不要在棺材里头翻身,大叹不肖子孙,数典忘祖。
中共党政要员多半喜欢用假姓假名,这已非新事,华国锋不姓华,而江青的本来姓名为李云鹤,一变改为栾淑蒙,其艺至又叫蓝苹。史祈生师母的笔名是涤然,知道她姓欧阳的恐怕不多,遑论其芳名仁。武侠名家金庸的大名查良镛只有在其主「明报」笔政的时候才名噪一时。请问三毛、琼瑶到底是何许人也?华侨改姓的事件,所在多有,但多为情非得已。张菲昔日福建侨乡,生活多艰,侨民跋山涉水,远渡重洋,经过千辛万苦来到异邑,又因语言隔阂,一肚子的委屈。上了岸当移民官问及姓名的时候,遂不怀好意答曰:「Lim-pe!」(意您父),菲律宾的电话簿最多的姓是Limpe,有如英文的Smith;其次是「IN-Chek!」(意他叔)也是产生于同样的背景,在口舌上占人便宜一番,出了这一口乌气!
圣经中改名换姓的事例,屡见不鲜;旧约中有亚伯兰(原意崇高之父),改为亚伯拉罕(意为多人之父),寓多福多寿,多子多孙的祝福,号称「信心之父」。雅各(原意为抓)与其出生背景有关,后改名为以色列(意为神的王子),共十二子后来成为以色列十二支派。彼得(原意为小石)的原名是西门(意为听者),后来被耶稣改名为「矶法」(亚兰文的石头)相当于希腊文的彼得。约翰(神的礼物),雅各两兄弟俱因其性情暴躁而被称为「半尼其」(意为雷子)。逼迫教会的扫罗(意为固所愿也),经过大马色的戏剧性转变之后改名为保罗(意为微小),从此成为初代教会的擎天一柱,教会真理的奠基人,名微小,功业可不少。
语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我们都盼望人如其名,故三代以下,无有不好名者。不料原来美名如「耶洗别」(意为贞洁),成为一代恶后;马利亚(意为背叛者)却为蒙大恩的女子。犹大原意为赞美,自从卖了主后,没有人敢取此名,圣名如「耶稣」者,有人已知要避讳,唯恐名不符实,自贻伊戚,有如行邪术的假先知「巴耶稣」,落得悲剧终场。不过,有意成为「基督徒」,只要好自为之,并无不可。
薄伽丘的《十日谭》里有一段两雄争名的故事,年轻的「南慕容」想要杀了年高德功的「北乔峰」取而代之,不果,遂言归于好。他们后来互易姓名各自在一方扬名立万,结果春兰秋菊,不相上下,绿叶牡丹,相得益彰,像这种扬名挹芬的「君子之争」真是多多益善!
導向月刊 Web Site: www.steer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