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ing of Steering Home Page Index of Steering Monthly Index of August 2000 Issue Contact Us Publisher Feedback
頭頁 閱讀《導向》月刊:目錄 第180期目錄 聯絡 出版社 迴響
Steering is published monthly by Overseas Evangelical Mission, Copyright 2000
導向月刊 第180期(8/2000) 第33頁

請問芳名

/川

  語云:「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因此無
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皆在姓名。中國有百家姓,但「趙錢孫李,周吳鄭
王」因歷史時空的變遷,已屢有遷異,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為此不妨
先談談中國姓氏的來源:

  今日常見的姓,大致有幾個出處:首先,很多是古代的國名,如周、吳、
鄭、蔡、宋、齊、梁、陳......顧名思義,一望可知。有的是字體到後來變
型,如郭與虢原屬一字;曾、朱卻是原有一個邑旁(即鄫、邾兩國的後人)。
不但古國,自從開通西域後,西域各國人歸化中國,也以國名為姓,如康居
國的姓康,月支國的姓支。

  其次,是以祖先的名或字為姓(所謂姓氏,藉以表示氏族),比如姓張
的出於周初的張仲;孔子的姓,由於他的祖先叫孔父(其父為叔梁紇)。春
秋時,列國君王皆有諡號,某公的子孫,即以其諡號為姓;穆公的子孫姓穆;
戴公的子孫姓戴。

  再其次,是以職業為姓了。由於古代的職業是世代相襲,如管倉的姓倉,
製陶的姓陶;曾任某官職的,也以此為姓,所以有司馬、司徒、司空;而尉、
帥、上官這類的姓,也是出於官名。

  有些姓氏,在古代常見,而後世式微。例如南北朝時代的桓、庾二姓是
望族,到唐代卻已不常見。還有一些姓,在古代是冷僻的,今日卻是大姓,
如林、洪等。

  姓劉的,如今比比皆是,但在劉邦建國之前,這姓比較罕見。左傳雖有
涉及劉氏的來源,但有學者認為應是劉歆的偽造。反之,姓王的在秦漢以後
特別多,原因是在「六王畢,四海一」之後,諸侯的子孫都自名王子王孫,
所以演變為普遍的一個姓,令人無法辨明其為何國的後代了。

  五胡亂華後外來的胡姓也來湊熱鬧了。尤以雙姓為多,如拓跋、慕容、
獨孤等,這在金庸小說中的慕容博、復父子,獨孤求敗等已是耳熟能詳。但
單姓的如于、竇、蕭卻和中國原有的混淆了。拓跋一度曾改姓元,直到唐宋
亦然;但明太祖不喜歡元朝,人們便紛紛地改姓,所以明、清兩朝之後,元
姓頗為少見,影響所及,如胡姓的宇文,尉遲之類,也少有人用,故日漸式
微了。

  另一個改姓的原因,是避帝王的諱。例如姓莊的改姓嚴,姓賀的改姓慶。
文彥博本來就是姓敬的。還有一種雙姓,是孤子兼嗣兩家,像姓陸賈的便是。

  令中文老師大皺眉頭的是姓費的、姓宓的、姓任的後代都走了音,除了
姓任(二聲)的勉強轉為四聲還差不多,費(音秘)禕─變成「廢」玉清,
宓(音福)領事變成「密」老闆,如此以訛傳訛,將錯就錯,老祖宗聽到怕
不要在棺材裡頭翻身,大歎不肖子孫,數典忘祖。

  中共黨政要員多半喜歡用假姓假名,這已非新事,華國鋒不姓華,而江
青的本來姓名為李雲鶴,一變改為欒淑蒙,其藝至又叫藍蘋。史祈生師母的
筆名是滌然,知道她姓歐陽的恐怕不多,遑論其芳名仁。武俠名家金庸的大
名查良鏞只有在其主「明報」筆政的時候才名噪一時。請問三毛、瓊瑤到底
是何許人也?華僑改姓的事件,所在多有,但多為情非得已。張菲昔日福建
僑鄉,生活多艱,僑民跋山涉水,遠渡重洋,經過千辛萬苦來到異邑,又因
語言隔閡,一肚子的委屈。上了岸當移民官問及姓名的時候,遂不懷好意答
曰:「Lim-pe!」(意您父),菲律賓的電話簿最多的姓是Limpe,有如英
文的Smith;其次是「IN-Chek!」(意他叔)也是產生於同樣的背景,在口
舌上佔人便宜一番,出了這一口烏氣!

  聖經中改名換姓的事例,屢見不鮮;舊約中有亞伯蘭(原意崇高之父),
改為亞伯拉罕(意為多人之父),寓多福多壽,多子多孫的祝福,號稱「信
心之父」。雅各(原意為抓)與其出生背景有關,後改名為以色列(意為神
的王子),共十二子後來成為以色列十二支派。彼得(原意為小石)的原名
是西門(意為聽者),後來被耶穌改名為「磯法」(亞蘭文的石頭)相當於
希臘文的彼得。約翰(神的禮物),雅各兩兄弟俱因其性情暴躁而被稱為「半
尼其」(意為雷子)。逼迫教會的掃羅(意為固所願也),經過大馬色的戲
劇性轉變之後改名為保羅(意為微小),從此成為初代教會的擎天一柱,教
會真理的奠基人,名微小,功業可不少。

  語云:「人的名兒,樹的影兒」,我們都盼望人如其名,故三代以下,
無有不好名者。不料原來美名如「耶洗別」(意為貞潔),成為一代惡后;
馬利亞(意為背叛者)卻為蒙大恩的女子。猶大原意為讚美,自從賣了主後,
沒有人敢取此名,聖名如「耶穌」者,有人已知要避諱,唯恐名不符實,自
貽伊戚,有如行邪術的假先知「巴耶穌」,落得悲劇終場。不過,有意成為
「基督徒」,只要好自為之,並無不可。

  薄伽丘的《十日譚》裡有一段兩雄爭名的故事,年輕的「南慕容」想要
殺了年高德功的「北喬峰」取而代之,不果,遂言歸於好。他們後來互易姓
名各自在一方揚名立萬,結果春蘭秋菊,不相上下,綠葉牡丹,相得益彰,
像這種揚名挹芬的「君子之爭」真是多多益善!

 

小提醒

文章中有些字在某些中文閱讀軟體系統中無法顯示出來,原版文章已用 PDF 檔案發表在本網站中,請點選「原版文章」,即可找到。


ADVERTISEMENT 廣告


《導向》月刊    Web Site: www.steering.org    Web Master: George Chu, Ph.D., D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