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救本乎恩不在乎行為?(下)
/鄭遠
不是出於行為
(一)救恩是神所賜,在亞當犯罪之前就為我們預備好了,並不是人曾
經立下犬馬之勞,或是立過言,立過德,立過功換取來的。這並不代表每個
人都可得著,而是在乎我們的言行,心靈是否誠實,心思意念是山羊或是綿
羊。排在右邊的綿羊就可承受天父的產業,左邊的山羊則滅亡。
(二)行為有表面的行為,外在的行為不能判斷人的品格,能否得救。
保羅時代有許多文士和法利賽人,外表的行為好的不得了。這種人不能進天
國,誰還有資格?耶穌說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不能都進天國。可見有些人將
被棄絕天門之外。耶穌罵假冒為善的人像粉飾的墳墓,裡面沒有生命,是一
個屍體。因為死了,當罪臨到他們身上時一點感覺都沒有。整天與罪為伍,
自己卻不知道,也不能反抗。任由罪去擺佈,不能自拔,只好做罪的奴僕。
像一個死人任由人擺佈,一點都不能反抗。這種的行為當然被神棄絕,去天
家的門早就關了。
(三)末世時代,異端邪教愈加倡狂,但在保羅時代已經存在。當時有
諾斯底派,相信欲達到神的國度是無窮的奧秘,須有高深的學識。主將苦修
主義或放縱主義。雖然諾斯底到第二世紀才達到高峰,但在保羅時代已經圍
繞在教會當中。其實在當時的主流宗派,猶太教也是相信苦修主義和高學識。
(四)身為敬虔的猶太保羅,加入彌賽亞團體之一的法利賽教,他嚴守
摩西律法,明知律法,能解釋猶太傳承的律法和傳統,可成為律法的監護人。
當他蒙恩得救之後成為使徒,可謂知己知彼,想把福音傳給頑固,不肯接受
耶穌的猶太人,不再認同苦守律法和猶太人的外在行為如割禮等繁文褥節的
傳統。所以再三強調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保羅絕不是忽略行為,認為不在律法之下可以自由犯罪。從他的生平中,
可以證明蒙恩之後的行為是無可指責的。信仰與生活的行為之對稱,是他所
講的信心。
因著信
信心與恩典都是神所賜,所預備的擺在那兒,等待我們去接受的禮物,
不是求來的。保羅說也因著信,這個信太重要了,有信心才能產生出行為出
來。挪亞因著信,所以他一家八口得救。如果他只是相信神的話,被世人嗤
笑,潑冷水之後,不肯付出一百二十年的代價去造方舟,挪亞全家能得救嗎?
我們能夠忍受長長的一百二十年被人嗤笑嗎?這些冷言冷語可以說是魔鬼的
工作,魔鬼常常會說這是「戲言」吧!何必相信呢?但挪亞的信心經試煉後
有如精金,能夠戰勝魔鬼和罪惡。信心的力量產生行為是由聖靈引導發自於
心,並非苦修己身而來的行為。試問現今的基督徒,多少具備這種戰勝罪惡
的信心?
有些人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在罪惡中長期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一旦
蒙恩得救,相信並清楚自己的罪得赦免之後,如釋重擔,像鬼魅被驅趕出去,
不再受威脅恐嚇,不再害怕。哈利路亞,真理使他們自由了。這種信心產生
一種力量,使長期受欺壓的心靈得到恆久的平安喜樂。一剎那的轉變會驅使
他與人分享自己的喜樂,願意奉獻自己的生命為主作見證,使他不再重踏以
前的道路。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他們明知十字架的道路艱辛,卻心甘情願
地走下去,為著成就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即使失去今生的生命也在所不
惜。
至於那些未曾領悟信心產生的力量,只是因聚會而聚會,將神職視為職
業。這樣的事奉是神所不喜悅的,他們的一生一樣是捕影捉風,漫無目的,
結局就是死亡,永遠的死亡。好在第一代蒙恩的基督徒,大部份都有感覺這
種信心的力量,有內心改變的經驗;只可惜這種信心隨著年代慢慢轉弱。到
了第三,四代擁有這信心的愈來愈少,有些簡直沒有感覺,失去力量了。導
至今天的教會慢慢世俗化。近年福音派不再是榮居榜首了。要挽回這種局面,
教會必須更新,重新找回那失落的,起初的信心和愛心。
現在讓我們來檢討一下,是否我們比較偏重恩典一些,太強調沒有人能
靠行為得救,只講得救是在乎信心而不在乎行為。因而不注重行為呢?當宗
教慢慢失去做光做鹽的作用時,應不應回想你是那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
起初所行的事(啟二5)。
回到起初
看看那寫因信稱義的保羅。他是猶太人,出身名門旺族,受業於名校迦
瑪列門下,社會地位崇高。他卻放棄到處受人奉承,安逸無憂,豐衣足食,
呼風喚雨,氣派萬千的羅馬高官生活;去選擇過著困苦、患難、逼迫、飢餓、
赤身露體、危險、刀劍的傳福音生活。生活的轉變有天淵之別,甘心住在帳
棚裡,一邊傳福音一邊織帳棚過清苦的生活。在哥林多教會傳道又不收薪俸。
在當代希臘文明乃處於高峰;有許多大演說家,雄辯家等學者。教會或會堂
請這些講員按他們的知名度給講員費。保羅有淵博的學問,並且知道耕種的
當存指望而耕種,打場的存著糧食的指望去打場。可是他講道不收費豈不是
證明自己是最低級的講員嗎?絕對不是,他不願與世人同流合污。他以身作
則,要從世人中分別出來。保羅說:我乃攻克己身,叫身服我,免得自己傳
福音給人反被棄絕(林前九27)。信心這麼強的保羅尚且怕肉身的軟弱被神
棄絕於門外。他最後被關在羅馬監獄中,至死忠心,堅守此信,為主殉道,
由此可見行為的重要。
再看看大宗教家,福音派,因信稱義極力支持者衛斯理約翰。他畢業於
牛津大學文學博士,在林肯學院當講師,到死的時候只剩下一些簡陋的家具。
以他的學歷和榮譽,留在大學當教授,雖不能富甲天下,也可留下一筆可觀
的產業。但這不是他的選擇,他選擇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這樣看來不是吃
了很大的虧嗎?在人看當然是,在神卻不然。因憐恤貧窮的神必償還。他對
金錢的看法是盡量賺,盡量省和盡量施捨,投資永恆。他對社會服務付出最
大的努力,除幫助孤兒寡婦,貧窮以外,對於社會的不平等,如消除文盲,
販賣黑奴對童工,學徒和海員被雇主虐待剝削等問題,都盡力爭取改善。在
他發起和神的保守成全之下,使整個英國在十八世紀,在民生人權有完完全
全的改變。這就是信心和宗教力量的明證。他和同工們的生活一切循規蹈距,
過著聖潔的生活。不單是在主日虔誠事奉敬拜,每一天的生活都化成敬拜的
動作。以實際行為表現出來,達到基督徒最高的造諧。
他和保羅都深信,人在世上的生活能完全成為聖潔,達到基督徒的完全。
保羅說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8)我不是高舉他們,
因為在神的手裡,他們只不過是神所重用的器皿而已。現在讓我們謙卑俯伏
在神面前,捫心自問,我們是這樣的器皿嗎?與他們比較,到底偏離了多遠?
要不要行當初所行的?求主鑒察我們的心思,試煉我們的意念,引導我們走
永生的道路。
結語
聖經是包括新舊約全部,不能斷章取義。神的話語是這裡一點,那裡一
點。細讀融會貫通之後才能明白神的心意。今天的基督徒很多,但生活真正
合乎神心意的卻不多。真正的基督徒就當聽耶穌的話,活出基督的樣式出來。
耶穌說「凡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耶和華是磐石)意思是得到生命。又說「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
把房子蓋在沙土上」。得到死亡的結局。感謝公義的神給我們有自由的選擇。
祂永遠將磐石和沙土,成功與失敗,生命與死亡,祝福和咒詛陳明在每一個
人面前,供我們自由選擇。所以我們一生的成敗,生死,禍福,不是命定,
乃是在乎我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