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下扎根 向上結果
/蔡永常
(經文:賽卅七31.西二6-7)
植物生長的特性是:往下扎根,向上結果,使栽種它的人喜悅;基督徒
屬靈生命的成長過程也當如此。在天上的父神,是喜悅我們天天向祂呈獻豐
碩果子的。
當我們看見一棵樹木的時候,通常只會注意到它的樹幹、枝葉和果實,
少有人注意到它的根部。樹根雖然埋藏在地土裡,但我們千萬別忽略它,因
它是頂重要的。
植物學家告訴我們,樹木的根部承受力量是非常強的,不管樹木多高大,
即或一尺至三四百尺高,樹身全部的重量都是由樹根承擔的。
根的生命力非常強,不怕惡劣的環境,即使在懸崖峭壁的高山上,在乾
旱缺水之地,它都能適應裕如,甚至它能把剛硬的岩山裂開,伸展在裂縫罅
隙當中。
樹根長有無數根鬚,能汲取大量水份,它能吸收比它本身所需要的多一
千倍水份,因此在河堤的兩岸,我們常見栽種大樹,目的乃防止洪水氾濫。
樹根對樹身功用非常重大,保羅藉此在聖經裡教導我們,「要在祂裡面生根
建造。」西二6-7。基督徒當如何往下扎根?扎根生活須具備甚麼條件?
一、往下扎根
(1)清理場地
我在建道神學院唸神學期間,每週下午有兩節體育課。學期初有一位同
學向老師提出,他不能做劇烈運動,因為他的心臟有些毛病。老師問他除了
運動之外,他能作甚麼呢?他說他喜歡園藝栽植,老師告訴他,當其他同學
運動的時候,他就去栽種植物吧。
某天,不知他從那裡弄來了好幾株木瓜幼苗,上體育課的時候,他就忙
著他的工作了。他選定了男宿舍旁的一塊草地,砍樹、除草、搬走碎石,忙
過不亦樂乎。稍後又在地上挖了數個小洞,除去瓦礫,又在洞裡燒些乾草作
肥料,最後才把木瓜幼苗栽在洞穴裡;此後他常常加水澆肥。春去秋來,過
了一年多,木瓜樹已長成了,樹上長滿了大的小的果子,每當發現發黃成熟
的木瓜,他總叫我幫忙爬上樹頂採摘果子。
馬太福音十三章1-9節,耶穌講了一個撒種的比喻,有一個人把種子撒
出,但分別落在四種不同的場地,產生四種不同的效果:有的種子撒在土淺
的石頭上,雖然發苗最快,但土既不深,日頭出來一曬,就枯乾了。
解經家告訴我們,「石頭」代表人心中的罪,有些人信主多年,未見長
進,不能為主結果子,從來未領一人信耶穌,原因是甚麼呢?原來在他的心
田裡,仍堆塞了不少石頭─罪,諸如分爭、嫉妒、惱怒、結黨、毀謗、讒言、
狂傲、混亂等罪過(林後十二20),若不除去這些石頭,福音的種子豈能在
我們心田裡發苗長大呢?
(2)殷勤施肥
植物生長的條件需有足夠的肥料,農夫決不能隨便耕耘,一曝十寒便冀
望有好的收成,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獲。植物所需要的養料也需要按時供
給,正如人要天天吃飯。信徒靈命的增長同樣需要「肥料」︱聖經、神的話
語、屬天之糧。
「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
不渴。」(約六35)。一個靈命長進的人,他必定是一個勤讀聖經,愛慕神
話語的人。
戴德生牧師在他六十八歲生日時作見證說:「在我過去四十年傳道的日
子裡,我每年都把聖經從頭到尾讀完一遍。」神所使用的老僕人,尚且天天
研讀聖經,愛慕神的話語,請問我們信主多年,讀過聖經多少遍呢?
中國著名傳道人王戴博士要求自己非常嚴格,他有一句座右銘:「清早
起來,未讀聖經,不進早餐。」他看神的話語比肉身的食物更為重要。
一本書名叫《鍾瑪莉的聖經》,書中描述有一個小女孩,她很愛慕神的
話語,希望得到一本聖經。但當時印刷術尚未普及,聖經出版少且價錢昂貴,
於是她決定做工:掃地、養雞......辛勤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她賺得足夠的
金錢,還須跑一段很遠的路,到鄰鎮的教堂,購買僅餘的一本聖經,從此她
天天專心閱讀神的話。今天,我們只需付出少量金錢,就可以輕易地得到聖
經,但我們有否愛慕它?熟讀它?抑或把聖經長年放在書架上作裝飾,或索
性束於高閣鋪塵濛灰?
我在印尼傳道的時候,當地政府嚴禁中文書籍入口,中文聖經聖詩也不
例外。那裡有三百多萬華僑,信徒想得著一本聖經談何容易,他們只能等待
出國外遊的機會,才能隨身攜帶一本聖經進口。當信徒得著一本聖經時,便
如獲至寶。我們到底愛慕神的話語有多少呢?
(3)屬天的供應
樹木生長不但需要肥料,更需要屬天的供應:陽光、空氣和雨露。這些
東西不能靠人手獲得,它是屬於神的,是神眷顧人類,天天免費供給我們的。
基督徒靈命的增長,不能單靠一己的努力,我們需要從天上來的供應,支取
的方法是藉著祈禱。神是萬福之源,祂樂意向世人施恩,今天我們有甚麼需
要,可以到祂面前祈求,因為祂應許我們說:「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
上,同心合意的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太十八19);
「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路十一10)。
禱告要恆切,不可灰心的,祈求是人的責任,施福是神的事情。我們不
可懷疑神沒有聽我們的禱告,神乃按著祂的時間辦事,祂永不誤事,也不耽
延,更要為未信主的家人禱告。
建道神學院一位老師她作見證說,她曾迫切為信佛迷信的母親禱告,歷
十七年之久,神最終應允她的禱告,使她母親蒙恩歸主。
(4)患難的磨煉
樹木常受狂風暴雨的襲擊乃意料中事。有一首歌有如下的描述:「神未
曾應許天色常藍,人生的路途,花香常漫;但神卻應許我們生活有力,作工
得息。」
神是我們的堅固台,是我們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每當風雨的季節,樹身
搖動,枝葉折斷;但有一件奇異的事情,植物學家告訴我們,植物生長最旺
盛的季節,非在春和景明,非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裡,乃是在狂風暴雨的季節
中,因為狂風搖動樹幹,把地下的泥土搖鬆,樹根就能加速生長;因豐富雨
水的滋潤,使葉子長得更青翠茂盛。
同樣,基督徒有時也會遭遇患難、挫折和逆境,這些景況若臨到我們,
反能加添我們對神專一依靠的信心。十架不會重過主的恩典,患難的背後是
神施恩福的開始。
保羅說得對,「受患難原是美事。」(腓四14),「就是在患難中,也
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羅五3)
二、向上結果
植物既有了穩固的根基,即能迅速向上生長,並且多結果子,使主人歡
喜;基督徒生活最終目的乃是多結果子榮耀神。到底我們為主結些甚麼果子
呢?
(1) 結出悔改的果子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三8)。一個蒙恩得救
的人,首要結出悔改的果子。
「悔改」是打開天國永生門的鑰匙,「悔改」的原文意義有「心思的改
變」,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我們內裡氣質的改變;從前我們貪愛世界,放縱
肉體的情慾,如今卻為響往天國的福氣而儆醒自守;從前我們反對耶穌,抗
拒救恩,現今卻要順從聖靈的引導,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
有兩個人上聖殿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另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愛站
在眾人當中在十字街頭,自言自語的禱告,自以為義,跨躍自己,論斷別人,
他的禱告不為神喜悅;但那罪人稅吏卻遠遠的站在一角,連舉目望天也不敢,
只捶著胸說:「神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神垂聽了稅吏憂傷痛悔心靈
的禱告。
(2)結出平安的果子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
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十二11)。經歷過神管教的人,就能結出
平安的果子。
約伯是一位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的好人,仍需經歷神的管教。
在一日之間,他的十個兒女因塌屋全都壓死了;他眾多的羊群、牛群、駱駝
群、母驢,以及所有的財物和僕婢,全被敵人擄走了;他滿身生瘡,坐在爐
灰中嘆息,用瓦片刮身體;朋友遠離他,摯友都誤會他,妻子也譏笑他,當
時的約伯真是苦不堪言,痛不欲生啊。
然而,在他心中仍存有一點點的罪─自以為義,他曾埋怨神說:「我至
死必不以自己為不正,我持定我的義,我心必不責備我。」(伯廿七5,6)
單就是這麼一點點的罪,神仍施管教,及至他醒悟過來,徹底認罪悔改,結
果神把他從苦境中轉回,把他從前所失去的,加倍償還給他。
箴言作者有話說:「棄絕管教的,必致貧受辱;領受責備的,必得尊榮。」
(箴十三18)
今天,人人願意接受平安,不願意接受管教;大家喜歡聽恭維的說話,
不喜歡責備之言。但聖經明訓:凡經過管教的,就能結出平安的果子。
(3)結出聖靈的果子
加拉太書五22-23「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
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果子」一詞原文是單數,意即果子以
九種形態出現,實歸於一──仁愛,有仁愛就有喜樂,有仁愛就有和平,有
仁愛就有忍耐......,保羅也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
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基督教教義的總綱就是「愛」。
一九一二年,一艘號稱世上最大的郵船─「不沉的方舟」─鐵達尼號建
造完成,滿載二千二百零七名搭客,由英國首航前往美國的紐約。它既譽為
「不沉的方舟」,救生的設施並不備足。豈料啟航後,一個漆黑的晚上,在
大西洋誤碰冰山。當時建造該船的工程師亦在船上,經他詳細的檢查後,他
失望的告訴船長,船艙損毀嚴重,不久船將下沉。由於船上人多而逃生設備
不足,登時秩序大亂。其中一位乘客約翰.侯伯牧師(Rev. John Harper),
正應美國芝加哥慕迪教會的邀請,到那裡佈道。他眼見這緊急情況,就呼籲
全船的基督徒到甲板集合。
當時有幾十位基督徒陸續前來,大家手拉手圍成一圈,侯伯牧師莊嚴的
宣告說:「弟兄姊妹們,我們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但我們已相信了耶穌,有
了永生的盼望,不用懼怕;不過,船上還有不少未信的人,他們還未得救,
若此刻失去生命,必永遠沉淪滅亡,倘若我們現在不跟他們爭用逃生設備,
讓未信者有更多人獲救,以後他們仍有機會聽聞福音,相信耶穌得永生。」
那一群基督徒聽後,大受感動,產生了一致的回應,他們繼續手牽手,一同
唱著聖詩「近乎我主」,最後一同隨船葬身於冰冷的海洋中。
這一轟動全球的沉船事件,造成一千五百零二人死亡,僅有七百零五人
獲救。那些獲救的人到了美國之後,不少因親眼目睹沉船上那一群基督徒捨
己救人的見證,深受感動,相信了耶穌,更到處為主作見證。這一群得救的
人,都是因「愛心」而結出來的果子。
(作者為香港洪水橋靈糧堂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