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能否容建兩國都(下)
/陳偉彬
「寸土不讓」和「割地求和」的後果
如上所述,美國總統為推行其新中東政策,遣派國務卿貝克為特使前往
中東遊說。在與以色列總理夏米爾意見堅持不下時,貝克突接家書,告知母
親在休士頓心臟病突發去世。貝克只好漏夜回國奔喪。他回國後不到十天,
布斯總統本身也突患急性心臟病。上帝給予兩位的告誡,他們還是執迷不悟,
事後不是再接再厲、一心一意繼續推行其美國新中東政策,千方百計、剿撫
兼施,要迫便以色列接受「割地求和」的策略。可是最後布斯本身在1992
年美國總統中大失敗,得不到連任;樹倒猢猻散,貝克也就丟了官。
皮里斯接任後,積極要完成拉賓遺志。而1995年12月5日,聯合國更
通過一項議決案:東耶路撒冷是自1967年起被以色列佔領的阿拉伯領土,
而這地方應成為未來的巴勒斯坦獨立國的首都。唯以色列總理皮里斯也重申
耶路撒冷為不可分割的以色列首都。以色列電台更引述他的話說:耶路撒冷
不應成為兩個國家共有的兩個首都。可是餘未了,1996年5月29日以色列
總理大選前夕,為爭取選民之心和選票,皮里斯的工黨在4月26日競選籌
備大會中,以絕大多數票通過,改變原來反對巴勒斯坦建國的立場,不說贊
成也不表示反對。言中之意是這問題現在可以考慮接受了。難怪巴勒斯坦首
領阿拉法立刻歡迎工黨這種改變的口氣說:不可置疑的,在政治上這是一重
要的突破和改變。
據以色列當地大選前的民意調查顯示,皮里斯在這次大選中穩操勝券,
連任總理是毫無問題。豈知5月29日大選計票結果,七十二歲主張「割地
求和」和考慮讓巴勒斯坦建國立都東耶路撒冷的皮里斯名落孫山,只得49.5%
的票數;而四十六歲強硬派主張「寸土不讓」的納坦亞胡脫穎而出,得50.4%
的票數,奪得以色列總理寶座。
美國總統克林頓自獲連任後,更積極推行新中東政策,遣送國務卿奧爾
布賴特奔波中東之間,圖能為前人所不能為,實現中東和平之夢,成為和平
英雄,獲頒諾貝爾和平榮譽獎。國務卿也樂得效勞,盼也可從中居功。可是
以阿雙方都堅持己見,致使和談中止了一年左右。在這期間,克林頓雖千方
百計,甚至借助英國首相出面拉攏在倫頓召開和會,美國更獻議以色列從西
岸再割出13%的地給巴勒斯坦,阿拉法當能同意,納坦亞胡卻未能接受,和
談又告中止。
克林頓再絞盡腦汁,以期打破僵局。借功未成而自己聲譽先裂,他的性
醜聞愈鬧愈烈,總統座位岌岌可危,自顧不暇,無心去管「割地求和」的中
東和談。後因公開了他被審問時的錄像帶,人民居於同理心而尚擁戴他。他
以為已逃過劫數,可高枕無憂,便又回頭積極推動中東和平政策的美夢。
上帝給克林頓輕微警戒,暴露他的醜事,當眾蒙羞。可是他就迷不知反,
反變本加厲,增遣特使羅斯前往中東協助國務卿。又在去年9月底召見以阿
雙方首領開三巨頭峰會,軟硬兼施。10月7日更宣稱,10月中以巴舉行和
談時,他將親身出馬參予討論。安知言出只隔兩天,10月9日美國眾議院竟
以多數票通過彈劾總統,使他成為美國在222年歷史上,第二位遭眾議院表
決彈劾的總統;接著他也成為參議院在130年來第一次審理彈劾總統的總統。
過後,堂堂世界最大強國之君,竟得再次在電視螢幕上向其全國人民(也
可說是向全世界的人)道歉,情真罪當,聲敗名裂。獸死留皮,人死留名,
惜哉克林頓,此情此景,將永留青史。克林頓所受責罰,有何甚於此者!
話說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初上任時採取強硬立場和鐵腕政策以對付美
巴。有「全不先生」(Mr. No)之美稱。他宣告「三不政策」,即不許巴勒
斯坦獨立;不歸還戈蘭高園;和不放棄東耶路撒冷。他對巴領袖阿拉法揚言
將建都東耶路撒冷之事不但置之不理,更於當年7月中旬要巴解關閉在東耶
路撒冷的四所辦公室。他再三重申「和平換和平」而不以「土地換和平」,
更休說割出東耶路撒冷供巴勒斯坦建都。
對前總理與鄰國和巴解所簽訂的「割地求和」協議,納坦亞胡概不認賬,
更不履行,1996年9月底,他開放了耶路撒冷一條380米長的古隧道,導致
發生以阿1967年來最慘重的血腥暴動,死了70多人傷1000多人,逼得美
國總統得親自出面,邀以巴首領到白宮開緊急會議。然而納坦亞胡還是毫不
讓步,堅稱所開放的隧道絕不關閉。
然而美國強大的壓力、阿拉伯諸國的圍困、世界各國和輿論的評擊,納
氏似招架不了,步步退縮。去年9月底警告巴解不可單方宣佈立國,然稍後
會見美國總統和巴首領時,對美國的建議從西岸再割出13%土地給巴解表示
可加以接受,只要以色列的安全能獲保證;續在10月間他終與巴解簽署了
懷河和平協議,擬以土地換和平。
納氏之所以突轉風駛舵,全是假公濟私,為自己連任總理鋪路。和談若
順利完成,他居功自然不小。可是簽署協議的消息一傳回國,納氏腳尚未踏
進國內,國內各方並無向他道賀談判成功,而卻是群起圍攻。強硬和極右派
的支持者宣稱,納氏若簽署割地求和協議,他們將號召迫他下台;西岸和茄
薩地帶的議員也恫言將推翻他。急得納氏在10月中旬要內閣會議從速通過
委薩隆為外長兼首席談判代表,以拉攏強硬派勢力。納氏這一招,似畏負「割
地求和」之罪,想學比拉多,推卸嫁禍給首席談判代表,洗手說割地求和與
他無關。這種做法,豈能蒙耶和華悅納。
納氏招架不了國內四方八面的壓力,終得於今年5月17日舉行大選。
在大選前的一星期,他還信心十足穩操勝券,認為在第一輪選舉中若不能獲
勝,在第二輪一對一選舉時必能擊敗工黨領袖。豈知5位角逐總理的候選人,
有3位竟在投票前一天相續宣佈退出競選,並呼籲擁護他們的選民把選票投
給工黨的巴拉克,真是人算不如天算。結果巴拉克獲壓倒性勝利,納坦亞胡
慘敗,他的黨的議席,也從原有的32席退至19席。納氏受這沉重打擊,在
選舉結果公佈後的分鐘,除承認失敗外並辭黨主席職,且也表示將完全退出
政治生涯。哀哉納氏一念之差,功敗垂成,罪有應得!
歷代志下19章第6節先知約沙法說:「你們辦事應當謹慎,因為你們
判斷,不是為人,乃是為耶和華。」第9節又說:「你們當敬畏耶和華,忠
心誠實辦事。」可是上述諸翁,「他們卻行事狂傲,不聽從你(耶和華)的
誡命,干犯你的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扭轉肩頭,硬著頸項,不
肯聽從。」(尼九29)結果上述各位,就如希伯來書12章25節所說:「你
們總要謹慎,不可棄絕那向你們說話的。因為那些棄絕在地上警戒他們的,
尚且不能逃罪,何況違背那從天上警戒我們的呢?」申命記8章19節也說:
「你若忘記耶和華你的上帝,隨從別神,事奉敬拜,(即不依照耶和華的旨
意辦事)你們必定滅亡,這是我今日警戒你們的。」難怪上述諸翁,情真罪
得,下場都落得或受警戒或受重罰。
結語
今巴拉克當選上台,須履行競選時諾言,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先是執行
懷河和平協議,當中一項是割出西岸13%土地給巴勒斯坦;續則在一年內完
成從黎巴嫩南撒出以色列軍、解決敘利亞爭執、取消部份移民計劃;最後協
商巴勒斯坦的立國和建都東耶路撒冷等等事宜。
巴拉克要執行上述承諾,恐非易事。首先,工黨在這次大選中的120個
議席,只獲個,這使他非常困擾。因此在籌組聯合政府時,他顯得特別慎重,
擬組一收羅各政治派別人才的政府,以期在往後推行和談商議時能獲較多支
持者,也讓大家共負其職共承後果。惜獲選後近一個月,聯合政府的陣容遲
遲無法宣佈,這難產現象顯示他的第一步已經受困。在議會中擁有議席的政
黨共有15個,有的強硬,有的較可商議。如何才可滿足大家?在國家較大
政策上,如割地求和或寸步不讓,是否承認巴勒斯坦立國、立國後可否建都
在耶路撒冷等問題得如何執行或處理?這一連串內在問題,錯綜複雜,如何
與各政黨達致?
巴拉克之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可說是「眾望所歸」。世界許多國家包括
阿拉伯諸國,尤其是美國和巴勒斯坦,都寄予厚望。歐洲聯盟也不讓美國在
解決中東問題上專美,已在六月上旬間派特使訪中東地區。大家都寄望巴拉
克在中東和平協議進程上,不但能積極推動,且能早日達致。這些或顯或隱
外來重重壓力,巴拉克能否承擔得起?
以色列和中東間眾多問題,乃歷代集存下的鴻溝,如民族的仇恨、宗教
的差異、國家的利益、歷史的情結,在在皆非三言兩語可以解決的。唯由於
大家都迫切期望達致和平協商時雙方必能作出重大退讓。況且對解決這些內
在外來壓力問題,巴拉克已胸有成竹,心中有數。自認為拉賓繼承人的巴拉
克,他們之間志同道合,主張割地求和,可以承認巴勒斯坦立國,且立國建
都東耶路撒冷也無不可。所以中東許多問題,勢將能迎刃而解。唯屆至協商
的末端,進入問題的重點,即巴勒斯坦的立國和建都,大家若忘記耶和華應
許的話語,要以人的理智解決,恐將無法達致;就是由於各方壓力,用人的
方法勉強促成了,恐也無法持久;屆時大家所期望的中東和平,不但美夢難
得完成,可能還會變本加厲的。在巴拉克本身,若續仿其前人,迷不知反,
則前車可鑑,他所將承受的後果,必不會亞於前述諸翁的。
總之,耶路撒冷是不能容建兩個國都的。因為耶和華所應許的話語是:
「我要使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為一國,有一王作為他們眾民之王。他
們不再為二國,決不再分為二國。」民數記23章19節說:「上帝非人,必
不致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致後悔。祂說話豈不照著行呢?祂發言豈不要成
就呢?」摩西勸戒以色列百姓說:「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你們要謹守
遵行,好叫你們存活,人數增多,且進去得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的那
地。」(申八1)